「战略互信」不要翻译为「strategic trust」
外交领域频繁出现的「战略互信」这一术语,其英文翻译「strategic trust」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而这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
从语义角度来看,「战略互信」包含两个核心要素:「战略」与「互信」。在中国政治语境中,「战略」特指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方针;而「互信」则强调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或至少避免对抗。这两个概念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独特理解和期待。
然而,「strategic trust」这一表达方式在英语语境中存在显著问题:
首先,是互信的工具化。 「Strategic trust」暗示互信并非发自内心或自然发展,而是为了战略利益而刻意「部署」或「培育」的工具。这微妙地将互信从一种美德或真诚关系的基础,转变为更大博弈中的一种策略。
其次,是真实性的消解。 如果互信是「战略性」的,它还能真正真诚吗?修饰语「战略」为所提供或寻求的互信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它暗示了一种有条件、经过计算的互信形式,这种互信取决于战略考量,而非内在的可靠性或善意。
第三,是语义的稀释。 在英文语境下,术语「战略(strategic)」有可能对「互信(trust)」进行「语义漂白」。也就是说,当「互信(trust)」被「战略(strategic)」修饰时,在英文中,「战略(strategic)」一词所携带的冷冰冰、算计式的内涵,有可能会稀释「互信(trust)」本身所蕴含的强烈的积极内涵。其结果是,「战略互信(strategic trust)」在英文表达中,可能听起来似乎令人安心,但实际上却缺乏与真诚互信相关联的情感深度和真正承诺。
如果互信仅仅是一种策略,意味着可以伪造并加以利用——国家可能并非真正渴望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而是企图降低对手的警惕性或营造合作的假象,目的是获得竞争优势。
这一点在理解英文「strategic trust」时尤为重要,因为中文「战略互信」本身可能并不存在相同的语义稀释。对于中文使用者而言,「战略互信」更多地强调的是互信的全局性和根本重要性,而较少带有英文「strategic」一词中固有的工具性和算计色彩。
2009年中美联合声明中首次出现「strategic trust」的表述,但美国政府在其外交实践中很少使用这一术语。这也表明美国外交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与中国同行不尽相同1。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译员需要跳出固有思维,寻找更准确的表达方式。在全球化时代,准确传达自己的理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个过程中,像「strategic trust」这样的问题翻译应该及时纠正。毕竟,真正的互信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而相互理解首先要从准确的语言表达开始。
-
「strategic trust」在美国外交语境中实际存在一种历史用法,即指代「战略托管」(strategic trusteeship) 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