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戒掉对「旨在」的依赖

“旨”是一个颇具雅韵的汉字。该字源于用“匕”(勺子)向“口”中喂食的会意形态,本义是“美味甘甜”。由此引申,我们用“主旨”、“宗旨”来形容言论或思想中最核心、最精要的“意蕴”——恰如食物最精华的滋味。当用于“圣旨”时,它又带有一种不容置喙的权威感。可以说,一个合格的“旨”字,其所指向的目标,应当是根本性的、高层次的、带有明确意志的。

然而,在当下的英汉翻译中,这个考究的字眼却正被“贱用”,几乎成了部分译者处理英语中目的状语的“万能膏药”——无论是 to doin order to,还是 designed towith an eye to,统统用一个“旨在”草草了事。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是“翻译腔”的重灾区。译文放弃了对原文逻辑的深层剖析,转而生硬地移植英文的句法形式,其结果是牺牲了中文的精炼与达意,制造出大量冗余、僵硬、甚至不通的句子。

“旨在”的三个案例

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审视滥用“旨在”的弊病。

案例一

Source: It is being built with a clear eye to building out other types of ships all able to operate common payloads to enable both operational flexibiliti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approach to the arsenal of democracy.

误译: 其建造目的明确,旨在建造能够操作通用有效载荷的其他类型的舰船,实现作战灵活性,探索一种新途径支持民主武库的可能性。

优译: 其建造目的明确,新型舰船要能搭载通用的有效载荷,以实现作战的灵活性,并为建设新的多国合作的武器生产体系创造条件。

剖析:误译的开头“其建造目的明确”已点明了意图,紧随其后的“旨在”便构成了语义上的累赘。更重要的是,“旨在”一词力度过强,它描述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宗旨。而此处“建造其他船型”和“实现灵活性”更像是基于设计而达成的功能直接结果,而非终极理想。优译通过“能够”(表功能)、“以实现”(表直接目的)和“并为……创造条件”(表未来可能性)三个层次清晰的表达,将原文的逻辑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语流也远比误译通畅。

案例二

Source: This theory originated with the nuclear brinkmanship practiced by President Eisenhower and was designed to sow doubt regarding the degree of irrationality and volatility that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tent was to diminish a potential Soviet provocation by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stronger U.S. retaliation than Soviet leaders expected.

误译: “疯子理论”源于艾森豪威尔总统实行的核边缘政策,旨在对美国的不合理性和不稳定性程度提出质疑,其目的是通过提高美国比苏联领导人预期的更强的报复可能性,来减少苏联挑衅的可能性。

优译: “疯子理论”源于艾森豪威尔总统实行的核边缘政策,目的是让潜在对手拿不准美国政策的非理性和极端程度。如果美国比苏联预料的更有可能发动压倒性的报复,苏联就会减少挑衅。

剖析Designed to sow doubt 的核心是“让……怀疑”,误译的旨在提出质疑不仅动宾搭配别扭,也未能传达原文心理战的意味。优译的目的是让潜在对手拿不准则口语化且精准。更妙的是,审校稿点明了The intent was to...背后的因果逻辑,果断放弃了直译,而是用一个如果...就...的条件句将其内在的作用机制重构出来,使得表达从抽象的陈述变为具体的推演,信息效率和说服力都远胜误译。可以算作摆脱原文句法束缚,实践“得意忘形”的例子。

案例三

Sourc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means al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the Borrower, any other Obligor, the Group, the Finance Documents or a Facility of which a Finance Party becomes aware in its capacity as, or for the purpose of becoming, a Finance Party.

误译: “保密信息”系指与借款人、其他债务人和本集团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及出资方作为或旨在使该出资方作为出资方的融资文件或贷款信息。

优译: “保密信息”指融资方以融资方身份或以成为融资方为目的了解到的关于借款人、其他债务人、集团、融资文件或融资机制的所有信息。

剖析:这是滥用“旨在”最危险的例子。滥用的核心在于“旨”字宏观、正向的意涵被消解。在此例中,问题尤为突出:误译不仅将“旨在”的宏大意涵错用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上,更在逻辑上造成了主语错位——仿佛是“融资文件或贷款信息”在“旨在”做什么。这种意图源头的混淆,在要求精确的法律语境中实在要不得。优译回归了中文最成熟、最精准的对应表达以...为目的,作为状语清晰地修饰了融资方的行为,逻辑严密,意思清晰。

结语:慎用“旨在”,尊重中文

从上述案例可见,一个被滥用的“旨在”,足以削弱表达的力度,扰乱行文的逻辑,催生浓重的“翻译腔”,并最终牺牲文本的精确性。

作为译者,我们的任务远非在两种语言的词汇与句式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映射表”。真正的翻译,要求我们深入理解原文的逻辑核心,然后挣脱其表层句法的枷锁,调动母语的全部武库,寻找最贴切、最自然、最高效的表达方式。

中文里表示目的、原因、功能、结果的词汇与句式丰富多彩:用以借此从而为的是目的在于意在企图有助于……这些表达方式各有其适用的语境、力度和色彩。不要放弃思考,不要将其简化为一个万能的“旨在”。

下一次,当我们再次面对原文中表示目的的结构时,不妨停一下,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目的”是宏大的“宗旨”,还是具体的功能?

  • 是一个直接的结果,还是一种间接的促成?

  • 能否用一个条件句或因果句来更清晰地表达这层逻辑?

戒掉对“旨在”的依赖,或许是我们摆脱翻译腔、迈向更高层次“信、达、雅”境界的一小步,但也是极有意义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