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新译本一瞥
2024年年末,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年2月5日-2004年3月23日)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新译本。
学术著作的中文译本常常令读者头痛,笔者此前讨论过这个问题《剑桥中国史》译文的可读性。西式表达不符合中文习惯,有时译者为求方便,增加了读者的负担。值得欣慰的是,《全球通史》这个译本(下称「新译本」)没有拘泥于英文形式,而是精心构建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说法,灵活变通,读起来鲜有窒碍之感。
让我们以上册第三章开头的译文为例。
The first light of civilization dawned on a desert plain scorched by the sun and nourished by two great rivers, the Tigris and the Euphrates. Although at one time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Nile valley gave birth to the civilization, it is now agreed that the earliest centers were in Sumer, the Old Testament’s “land of Shinar.” This area comprised the barren, wind-swept plains at the head of the Persian Gulf,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what used to be known as Mesopotamia and is now the state of Iraq. About 3500 B.C. certain communities of agriculturists who had developed techniques for cultivating this arid wastel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Neolithic tribalism to civilization.
过去人们认为最早的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埃及),但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心其实在苏美尔。原文第一句就考验了调整定语从句的功力。「scorched by the sun and nourished by two great rivers」一句如电影镜头般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特征——烈日炙烤,大河环抱。如果不顾及中文表达习惯,很容易生硬地译作:
「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出现在太阳炙烤、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一片沙漠平原。」
这样的长句,如果不加调整就频繁出现,必然会让中文读者感到晦涩难懂。我们来看新译本如何巧妙处理: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一片沙漠平原,在这片烈日炎炎的平原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出人类最早的文明。
最显著的变化是,译者将英文的一个句子拆分成了两个既独立又相关的中文句子,用「这」字衔接,并在句末用「最早的文明」呼应句首的「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这是处理长定语从句的典型手法。
行文自然流畅,让读者读来轻松,这是译者付出努力的结果。新译本余下部分的译文同样体现了译者的用心。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一片沙漠平原,在这片烈日炎炎的平原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出人类最早的文明。过去人们曾一度认为尼罗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但现在人们一致认为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即《旧约全书》中所称的「土拿地」。这一地区南邻波斯湾,有一些贫瘠、多风的平原,其南部过去常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公元前3500年前后,一些农业社群在这片干旱荒原上发明了农耕技术,成功实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制度到文明的转变。
「This area comprised the barren, wind-swept plains at the head of the Persian Gulf」如果直译为「这片地区由波斯湾北面的贫瘠多风的平原组成」,远不如新译本「这一地区南邻波斯湾,有一些贫瘠、多风的平原」来得自然。新译本中,语法上有关联的成分紧密相依,短句连贯,让中文读者觉得清晰易懂。译者没有把「地区」与「组成」远远分开,正是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体验。
然而,新译本虽然行文流畅,但仍有明显的遗憾。有些是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则是表达不够准确。这短短一段中,就有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
苏美尔地区不是「沙漠平原」。两条大河下游属于冲积平原,尽管河流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但这里降水少,蒸发大,土地容易盐碱化,掌握灌溉技术之前难以开发。原文「a desert plain」更有可能指苏美尔地区起初「like a desert」,即后文所谓「贫瘠而多风/barren and wind-swept」的「干旱荒地/arid wasteland」,直到苏美尔人掌握了灌溉技术,这里于是变为文明的摇篮。
-
「这一地区……其南部过去常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属于错译,应当是「这里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原文「in the southern part of what used to be known as Mesopotamia」指苏美尔地区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而按照新译本,读者容易错认为两河流域位于苏美尔地区的南部。
-
段末的译文「公元前3500年前后,一些农业社群在这片干旱荒原上发明了农耕技术,成功实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制度到文明的转变」——译文把时间顺序弄错了,好像是到了公元前3500年,开发出耕作技术,然后完成转变。但实际上,掌握耕作技术是在更早的时候,公元前3500年标志的是文明最终形成的时间点。新译本疏于表现过去完成式「who had developed techniques for cultivating」的含义,实属遗憾。
《全球通史》新译本的可读性值得称道,但翻译工作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读者,应当保持独立思考;作为译者,更要谨记准确是翻译的首要准则。
为方便理解本文观点,笔者提供以下译文供参考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一片荒原上,这里烈日炙烤,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滋养出人类最早的文明。过去人们一度认为文明始于尼罗河流域,但如今学界公认,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旧约全书》中的「示拿地」。这片土地位于波斯湾北端,遍布贫瘠而多风的平原,处于古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境内。这里的农业社群早已掌握了适应干旱荒地的耕作技术,公元前3500年左右,他们最终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部落社会向文明形态的跃迁。